月白釉
國內首檔美學綜藝《會畫少年的天空》(以下簡稱《會畫》)遭遇口碑危機,滿屏一星差評,播出過半,豆瓣評分仍停留在3分出頭,幾乎無力回天。在筆者看來,這是一檔值得探討得失的節目?!稌嫛酚蚤_放式探討點燃大眾美育的初心,其實是值得肯定的,在同類節目中甚至具有難能可貴的開創性。只可惜,節目娛樂至上的推進過程,辜負了這番初心。這種遺憾也促使人們思考,藝術垂直類綜藝該如何拿捏好親民性、娛樂性與教育性的平衡。
不妨讓我們先來看看《會畫》的設定。瞄準畫家群體的這檔節目,難免被人們與此前同一班底出品、分別聚焦聲樂演員群體、舞蹈演員群體的《聲入人心》《舞蹈風暴》等神級藝術垂直類綜藝拿來對比。相較之下,《會畫》予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在專業上的權威度的確大打折扣。
一方面,《會畫》的選手并非“神仙打架”?!堵暼肴诵摹贰段璧革L暴》等節目之所以讓人驚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選手清一色有著過硬的專業功底,一山更比一山高的高手對決很是過癮。而參與《會畫》的60位青年畫家,專業程度上良莠不齊,有業內大咖,也有選手僅為業余水平或跨界參與,例如王振宇、王鈞浩、丞磊是演員,劉宸羽是創造營的學員。
另一方面,《會畫》的評判專業說服力不足。坐鎮《聲入人心》評委席的廖昌永、劉憲華、尚雯婕,執掌《舞蹈風暴》選手去留的沈培藝、沈偉、揚揚,都是專業的代名詞。而《會畫》以策展人取代評委,由他們挑選畫作推出系列展覽的方式推進節目。五位策展人中,代表專業視角的只有兩位,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和首位華人女性策展人陸蓉之。至于李冰冰、張智霖、李誕,代表的是藝術“小白”視角,頂多算得上藝術愛好者或藏家。
但顯然,《會畫》此番有意采用類似選拔偶像練習生的賽制,強化“諧”的特質或是綜藝效果,以犧牲專業度來踐行某些創新。你可以說它是向市場的兼容,筆者卻更愿將其看成對藝術綜藝2.0模式的探索。摒棄自上而下的知識輸出或是對精湛技藝的嘆為觀止,試著圍繞畫作呈現更多不同見解的碰撞,把理解與思考交給觀眾,如是出發點,與藝術的特性不謀而合。對于藝術的評判,素來沒有標準答案。從百余年前杜尚美其名曰《泉》的現成品小便池開始,進入當代藝術史的多少名作至今毀譽參半。況且,市場,構成評判美術作品的重要維度。這只與喜不喜歡它、想花多少錢將它買下有關,哪有那么多道理可以追問。
就這層意義而言,《會畫》有過不少支棱起來的片段。
選手初登場時,策展人穿梭于開放式作品展示現場、開啟雙向選擇的過程就頗令人玩味。抱著“我先了解一下”的心態,李誕在一幅波普畫作面前坐下,懵圈地問作者李歡:“為什么不能從網站上下載這樣的一張壁紙把它打印出來,而非得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上千萬買一幅你打印的呢?”簡直是觀眾的“嘴替”了!李冰冰對周名德作品《此山中》“一見鐘情”。她并不知眼前這位畫家在當代水墨領域已小有名氣,只樸素地說出喜歡的理由:“這幅畫讓我很安靜。它的這種靜美,自然而然地矗立在那里?!睘榱藸幦∵@位畫家加入自己的展位,她與畫家套了40分鐘近乎,聽他談藝術、聊人生。這種一點一點對于藝術的靠近,是頗能與大眾共情的。
圍繞“名名之中”命題展開的畫作比拼中,每幅作品邀請四位擅長不同畫種的選手上前觀摩給出“留下”或“離開”建議的節目設定也很有意思。有著不同經歷、學養、見識、思維的畫家每每意見相左時,都能帶來一些富于啟示的話題。其中針對顧天予以陸蓉之為主題的一件玻璃藝術作品,畫家本人與另一位選手蘇杭甚至以一場激烈的ba t t l e貢獻了節目的“高光時刻”,引出藝術品和工藝品的界限在哪里、以刀痕畫留名藝術史的封塔納算不算藝術家等一連串探討。這種聚焦專業層面的“互撕”很過癮,對觀眾而言也是一種“補課”。
呈現藝術作品的多元創作可能與多樣評價標準,本該成為《會畫》的“王牌”??蔀楹喂澞恐心切┲Ю馄饋砥螞]有被太多觀眾看到,并轉化為正向的口碑呢?這其實在于,節目或挑事兒或無厘頭的剪輯,以及選秀式花頭的疊加,未免太多了,以至于節目的核心——引領大眾如何欣賞一幅畫,被大大削弱了。
例如,60位選手的初亮相中,不少“盛世美顏”帶來的畫作成為主角,然其作品本身卻很可能經不起此等“優待”。演員出身的王振宇在被告知自己的畫作《背影》在選手互評環節得到零好評,并且始終沒有策展人在他的展位前停下腳步時,忍不住流淚了——他那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在鏡頭里的確讓人心疼。這時,陸蓉之給了他闡述創作理念的機會,并送出一張寶貴的邀請卡。事實卻證明這幅《背影》的蒼白無力,它幾乎完全照著一幅麥收的新聞圖片而創作,作者竟聲稱畫中人是自己的爺爺。
又如,第四期節目高度濃縮,打包了李冰冰、張智霖、李象群三位策展人主題展位甄選過程,涉及的作品多達30件。限于時長,很多作品(甚至不少是入展作品)在觀眾面前一晃而過,不得不淪為背景板。其中,給李象群組的展示時長尤其少得可憐,總共只有十多分鐘。而在緊接著的第五期中,節目又一反此前惜時如金的作風,用一整期時長宣布30位入展畫家的大眾排名,以及讓觀眾圍觀畫家們玩起掰手腕之類的無聊游戲,簡直是把花絮當成了正片。
由此看來,觀眾最終對于《會畫》的失望,并不真正在于其呈現的畫作集體“坍臺”,而在于節目組自作聰明的“加戲”,沒有將聚光燈對準那些真正值得被探討的畫作以及由此激起的美學水花上。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還有不少圍繞《會畫》的槽點,其實正是當下藝術行業現狀的折射。觀眾在吐槽節目的同時,若能借此對真實的藝術圈增進一番了解,筆者認為也是其價值的另類體現。
借鑒攝影作品而進行的繪畫創作,難道不是抄襲嗎?節目中,陳朗慕的油畫《重現的城市》因被眼尖的網友指出與一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的黑白攝影作品如出一轍而引發巨大爭議。在藝術圈,抄襲早已見怪不怪,尤當近年來藝術市場趨火,抄襲成為一種通往名與利的捷徑。況且,借鑒、挪用等說法素來與抄襲糾纏不清,這讓抄襲的被認定并不容易。而如節目中選手參考攝影作品進行藝術創作,更是現實中很多畫家的習慣性操作。當然,可能其最終呈現效果與攝影作品并不完全一致,像是《重現的城市》相比它所參考的攝影作品,就多了色彩以及背景。
衡量一幅畫作的價值,畫得好不如說得好?觀眾發現,《會畫》中不少選手都口才了得,簡直像從脫口秀錄制現場“亂入”而來,不少畫作初看平平無奇,一經畫家本人解釋,境界頓時提升。例如,以一棵果樹為主體的《因果》,是游波以李誕為主題的創作,據說畫的是木子“李”“誕”生的果實。陳十三用三種字體創作了以李冰冰為主題的涂鴉,據說融入李冰冰的不同角色。事實上,當藝術進入當代階段,闡釋的確成為重要的環節,思想性決定了藝術作品的靈魂。甚至有人認為,當代藝術的本質就是觀念,也即創作者為作品注入的想法,至于繪畫技法等技術手段,反倒是其次的。不過,高明的當代藝術之作,理念不是附會的,其思想內涵往往與作品本身渾然一體。
總而言之,筆者對于《會畫》是怒其不爭。藝術垂直類綜藝無論如何創新,其內核應當仍是對于專業特色的詮釋。親民不等于娛樂至上,當選秀式的浮躁與喧鬧,蓋過美學靈光的碰撞與激蕩,觀眾是感受不到心靈被滋養的,這檔節目口碑的崩盤在所難免,也給今后同類節目的創作敲響警鐘。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