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边@一方面是對如何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論述,同時也為構建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傳播是人類交換信息的行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觀認為,傳播是人的精神交往,也是人實現其社會屬性的重要途徑。在精神交往和信息交換的行為中,表達什么樣的觀念,傳遞什么樣的價值,堅持什么樣的信仰以及這種行為所遵循的傳統、制度、模式、形態等,既有政治經濟屬性,也有社會文化屬性,還有認識和審美屬性。對這一系列問題的探討,最終會形成一定的理論框架、批評準則和方法模式,構建起傳播什么、誰在傳播、傳播給誰、如何傳播等問題的知識體系、話語體系、敘事體系和審美體系,為研究者和實踐者提供基礎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模型”,這就是傳播美學的“范式”。
我國傳統的傳播美學范式,蘊含在長期積淀的豐富的中華文化體系當中。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這為我們理解中國傳統的傳播美學范式提供了根本遵循?!疤烊撕弦弧钡娜宋囊曇?、“文以載道”的教化傳統、“大音希聲”的辯證觀念、“情景相融”的意境學說、“韻外之致”的審美追求等等,是傳統藝術家抒情、言志、寫景、造物的尺度,也是普通百姓生活日用而不覺的常態,是內化于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
近代以來,我們的傳播美學范式,逐漸淪陷于西方話語體系中。從“技不如人”到“制不如人”到“文化不如人”,近代中國在主權淪喪的同時伴隨著文化自信的喪失,魯迅先生“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成了捶打民族靈魂的時代之問。駁雜的歐洲藝術理論、美國傳播模式論乃至近年來的“哈韓”“哈日”的模式化文化潮流等,被迭代引進到中國,成為我國傳播美學主流話語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塑形和審美表達,也非暴力地規制著傳播美學研究和實踐的范式與范疇。
不可否認,我國傳播美學對西方文明的系統性吸納,讓中國文化開始“睜眼看世界”,明確了自己的時空方位和體系短板,在思想啟蒙的同時進行了百余年的文化反思,促進了中國傳播美學的反向塑造,讓中國范式的傳播美學有了更加廣泛的文明內涵。但是,沒有躺在他人話語體系和審美體系之中的民族復興,也沒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文化輝煌。沒有深刻的文化自覺,就不可能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堅守文化自信,也要從文化的呈現形式層面深入到價值理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層面。今天,構建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應該成為堅守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課題被提出并重視起來。
首先,構建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需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根植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其次,構建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需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需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以文化的方式增強民族的主體性,按照主要在中國大地上產生并發展的共同文化價值觀、思維方式、人文理念、核心思想來分析和處理問題。再次,構建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需要。當前國際輿論場的博弈交鋒,很大程度上是話語之爭、敘事之爭。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就要用中國理論、中國文化闡釋好中國實踐和中國方案,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時,構建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需要?!笆澜缭趺戳?,我們怎么辦”,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含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我們主動回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的必選項,也一定會產生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新成果。
構建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不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備理論、認識、實踐上的可行性。從理論上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最新成果,為構建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指導。從社會認識上講,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在世界范圍內彰顯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已經成為我國理論界和實踐者的共識,也是當代世界所需。從實踐角度講,承載中華文明的文博、文物、考古等專業已經成為當代青年和文化市場的“新寵”,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色的簡約美學、意境美學、生活美學日益成為重大活動、新聞宣傳、影視創作、網絡視頻等的自覺行動和高端追求,凝聚中國智慧、中國表達、中國審美的新的傳播理念和傳播形態已經蔚然成風,為構建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提供了豐富的案例支撐。
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應該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體系彰顯其主體性,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體系彰顯其科學性,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符號體系彰顯其民族性,用中國審美為核心的敘事體系彰顯其獨特性,用開放包容為理念的內容體系彰顯其普遍性,用與時俱進為動力的創新體系彰顯其當代性。構建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既需要理論界的學理建構,也需要實踐者的艱辛探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宗白華先生說,中國人不是像浮士德那樣追求著無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構建起傳播美學的中國范式,一定能夠讓中國的傳播實踐和傳播理論更加元氣滿滿、氣韻生動。
焦中棟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